心因性疼痛是中医上面的概念,这种疾病或许人们都不算是那么了解,但是发病率却是非常高,大部分都是在情绪波动比较大,或者是经常出现一些发脾气情况的人们之中,在治疗的时候就要学会去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避免脾气暴躁,要保持平和的情绪,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
(1)心为主导。五脏各有其主,但总由心为主导。《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情志所伤致病先生于内脏气机变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在人体情志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灵枢.口问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张景岳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情志之郁,总由乎心。”
(2)气病为多,郁居首位。《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矣。”气机紊乱,五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气化营运障碍,则生诸病。临床上以气郁居首,气逆最多。朱丹溪有:“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之说,他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3)强烈刺激,易致危象。临床上由于情志骤然暴变而致危重病者累见不鲜,如大厥、薄厥之类,皆由情志突发逆乱所致。
心因性疾病的证治,需根据其发病学特点,进行辨证论治。首先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使其气顺,然后再用针药。调情志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是中医论治此病的总原则。在辨证论治上,要四诊合参,以情志所主伤的脏腑为中心,运用中医五脏相关原则来进行调治。
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心理疾病种类很多,表现各异,而且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以前都没有注意到,或已经合理化(不认为是心理疾病)。随着时代变化新发现的心理疾病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