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觉得,瘴气是峡谷森林里蛇虫、大蜈蚣等小动物尸体腐烂后造成的一种有毒气体,因此称之为“气”。人被有毒气体入侵后,就可以出現发寒、发热、流汗等病症,轻则使体质虚弱,重则导致身亡。瘴气在云南省、贵州省、广西省等地多见。唐代诗人杜牧在《蛮中醉》一诗写到:“瘴塞蛮江入洞流,别人多在竹棚头,青山绿水水上无城郭,唯见松牌出象州。”宋朝文人墨客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载:“邕州海峡两岸土水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曰草青瘴,夏曰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曰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尤毒。”
瘴气也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一个专有名词,如今大多数已不应用。中医学觉得,瘴气别称山岚瘴气、瘴毒、瘴疠等。《医学正传》写到:“广东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雾露烟瘴寒湿恶气而名之也。”又指体会寒湿杂毒引发疫疠的一种,疫疠就是目前常说的传染性疾病,感染性强,可导致大流行。当代专家学者一般觉得,古时候常说的瘴气,多就是指恶性疟疾来讲。
广西南宁有一个风景名胜“还珠洞”,传说故事与瘴气相关:在汉朝年间,大将马援屯军广东岭南,为预防瘴气,命人运输一船中药材薏米仁带回预留。嫉妒者向汉光武帝刘秀进了馋言,说马援在合浦掠夺一船天然珍珠,带回私宅。马援因而遭受了变白之怨。他一气之下,把防瘴气的薏米仁倒进了桂林漓江深谷当中。后代以便留念马援,把倒薏米仁的山洞称为“还珠洞”。
如今来看,瘴气便是登革热病。那时候还不知道登革热病是疟原虫造成的,把登革热病的发病原因当作是一种汽体。十分趣味的是,古时候西方人也觉得登革热病是由于吸气臭味而产生的。登革热病的英文名字便是,意思是危害的气体。
瘴气,是古时候壮族地域的常见疾病,广西省有着“瘴乡”之称,如同《桂海虞衡志》常说:“瘴,广东、广西惟桂林市无之,愿得而南,皆瘴乡矣”,广西气候酷热、多雨湿冷,是造成 瘴气的关键原因,宋朝壮医不但对瘴气的发病原因辨证论治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开展了基本的归类,并应用本地的中药方剂开展医治。壮医常说的瘴气包含很多病症,并并不是特指某一个病,故《岭外代答》说:“南方地区凡病,皆渭之瘴”,瘴气,壮医按病发时节分成草青瘴、黄梅瘴、新禾瘴、黄茅瘴;按症状表现及特性分成冷瘴、热瘴、哑瘴,在与瘴气作斗争的实践活动中,壮医累积了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除开南朝阶段的草本经典著作收载许多 广东岭南治瘴的药品外,《岭南卫生方》记述了很多的岭南人治瘴工作经验,《岭外代答》则记述了壮族地域应用针刺疗法医治热瘴的工作经验:“南人热瘴发一、二日,以扎针其上、嘴唇,发瘴过经,病已入里而将死者,刺患者男性生殖器而愈”。壮医对瘴气的了解与医治,丰富多彩了中华民族医药学的內容,可以说,在那时候是处在领先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