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体上大大小小有几十个关节,每一个关节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人们长期使用某一关节的频率较高,就容易出现关节问题,例如踝关节是一个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关节部位之一。因为人们在运动行走的时候,都需要踝关节的参与,才能够维持正常的运动和行走。那么踝关节具体位于身体的哪一个部位?
方法/步骤
1踝关节由组成小腿骨骼的胫骨、腓骨远端与距骨构成,又名距骨小腿关节,是人体的重要承重关节,在行走、跑动、跳跃时具有稳定人体平衡的重要作用。其主要结构性功能是背屈和跖屈,即勾脚和伸脚。足尖向上,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小于90°为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大于直角为跖屈。使踝关节背屈的肌肉主要有胫骨前肌、伸趾长肌、伸拇长肌和第三腓骨肌,使踝关节跖屈的主要肌肉有腓肠肌、比目鱼肌,其次是胫骨后肌、屈拇长肌、腓骨长肌。在跖屈时,足可做一定范围的侧方运动,即转动脚踝。
2 胫骨下端与脚部结合处的骨骼点向内和向下突出的部分分别为内踝和后踝,腓骨下端与脚部结合处的骨骼点的突出部分为外踝。外踝较内踝低约25px,偏后约25px,后踝较前踝更向下移。内踝、外踝和后踝共同构成踝穴,踝关节的中心、位于脚部7块跗骨中最高位置的距骨则被容纳在踝穴内。距骨分为头、颈、体3部分,与足舟骨、跟骨、胫骨、腓骨分别形成关节。距骨体前宽后窄,背屈时距骨体较宽处入踝穴,跖屈时距骨体较窄处出踝穴。其关节面从前向后凹陷,与胫骨下端的凸面共同组成滑车关节,既便于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又可防止踝关节向后脱位。踝关节的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的周围,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较紧。与髋关节和膝关节相比较,踝关节较细小,踝部和脚部26块骨头较脆弱,缺乏肌肉保护,但却承担着全身的重量,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连接踝关节的相关韧带对维持关节稳定性显得至关重要。
3 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靠下胫腓联合韧带、内侧的胫侧副韧带和外侧的腓侧副韧带等共同维持。下胫腓联合韧带由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构成,具有保持踝关节紧固和弹性,传递和调节腓骨负重,维持踝关节的力学稳定性的作用。坚韧的内侧副韧带又称为三角韧带,从内踝处呈扇形向下分别连接距骨、跟骨和舟骨3块足骨,由后向前分别为胫距后韧带、胫跟韧带、胫舟韧带和位于其内侧的胫距前韧带。三角韧带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纤维则限制足的跖屈,具有防止距骨外旋和外移,保持踝关节侧向稳定的作用。外侧的腓侧副韧带较为薄弱,从外踝连结距骨、跟骨,由前向后分别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其中,距腓前韧带跖屈位限制足内翻,中立位对抗胫骨前移;跟腓韧带中立位限制足内翻,同时限制距骨前移;距腓后韧带防止小腿骨向前脱位,限制踝关节过度背屈。
4踝关节还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本体感觉功能,主要是由相关的神经、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系统与后天的生活、运动等方式密切融合而成。先天条件较好或长期坚持运动锻炼,其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相对就较强,受到伤病侵害的几率就很低。作为人体承重最大的关节,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较为有限,中立位足外缘与小腿呈90°,无内翻或外翻,背伸20~30°, 跖屈40~50°。
5踝关节与膝关节和髋关节相比,显得细小且缺少肌肉保护,加之活动频,韧带多,相对的关节面也多,因此,在行走、跑动、跳跃时,踝关节因间接或直接暴力极易发生内翻、外翻韧带损伤以及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严重时致使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关节软骨损伤或踝部骨折,是人体最容易受伤的关节。韧带、软骨本身血运营养差,损伤后不易愈合,易形成踝关节滑膜炎、踝关节骨关节病等慢性疾患,影响踝关节负重和行走。除先天性和遗传因素以外,踝关节的韧带损伤是引发踝关节疾患的主要原因。